..

克服避免不一致倾向

《穷查理宝典》是我少有读完后能够深刻感受到自我认知明显提升的一本书,而避免不一致倾向是读完后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概念,因此我的第一篇博客也用来阐述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警示自己在以后不要再在这同一个错误上反复犯。

避免不一致倾向是指“为了节省运算空间,人类的大脑会不愿意作出改变。大脑的抗改变倾向还使得人们倾向于保留如下几种东西的原样:以前的结论、忠诚度、身份、社会认可的角色等等”。书里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最为深刻,“我们所有人都曾和许多冥顽不灵的人打过交道,那些人死抱着他们在小时候形成的错误观念,直到进了坟墓还不肯放手。” 我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一丁点也意识不到自己犯了一些很严重的认知错误,深陷其中,并把自己的这些错误观念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正确,从而在收到反馈(别人的建议)后不进行任何深度思考并加以修改。这个很恐怖。 仔细回想,在这些身边人中,我没有见到任何一个人做出改变(一个都没有),无论是从这种错误到另一种形式的错误,还是从错误到正确。即使在绝大多数外人看来这种认知错误是显而易见的。用这些人做对比,让我感觉到恐惧的是,我是不是也是这类人中的一分子,我所认为的理所当然的事里也会有很多错误。这个想法也是直接促使我决定坚持写博客复盘的直接 motivation.

我第一次意识到我自己是一个”顽固“的人始于和女朋友的两次辩论,这是证明我也是“顽固不灵”之人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第一次争论是我们对于 o 的汉语拼音的发音,我从小到大,老师教的都是“wo”,我的身边人,学前班同学,母亲,都是这样读的,因此,在大脑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o 读 “wo”是理所当然的正确。在任何人攻击这个理所当然的结论后,我就会犯“避免不一致倾向”这个错误,不思考并直接捍卫自己的观点,认为别人是理所当然的错误。在女朋友的坚持下,我查阅资料进行考究,这个读音确实不是 “wo”。我被这样教完全是由于当地教育水平的落后,所以这个概念在我脑子里一直保持了20多年。第二次辩论是关于对犹太人定义的争论,女朋友提出犹太人是宗教-based的,和人种无关。而在我眼里,犹太人完全是由血缘种族决定的。相较于前一个错误,这个错误的观念甚至我都不知道来自哪里,只是潜意识里这样认为,在和对象争论的时候,我又开始不加思索的捍卫自己的观点,一部分原因是面子使然(20%),剩下的百分之80我感觉仍然是大脑不愿意做出改变去接受新观点。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是,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我是先有结论,然后再去找原因捍卫自己的结论,这个真的很蠢。这两次辩论会后,加上我后来了解到避免不一致倾向,我意识到了我并不是一个灵活的人,可能还是一个顽固的人,由于不知道进步和反思,我很可能很多年犯了很多的重复的错误,这些错误需要我在以后去identify并修改。对于我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人,我认为很大程度是高考对我的影响,我会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进行复盘。

还有一些例子是我发现的我自己由于避免不一致倾向所犯的愚蠢的错误。对于技术性的一些实践工作,比如一个代码问题,如果我不熟悉,那我就会对解决这个诚惶诚恐,严格的按照之前的paradigm去解决它,不允许有一丝偏离轨道。这也是一种避免不一致倾向的表现。由于新的解决问题的可能的方法与之前的习惯不一致,害怕失败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另外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在家里开车入库,永远都喜欢车头在前正开过去,父亲说过几次倒进去更简单。我从来没有尝试,今天尝试了一下果然更简单,甚至这是我第一次”倒车“入库,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倒进去。由于不愿意改变,放着更简单的方法不用,笨办法用了很多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只是享受停在自己的舒适区。这种在我生活中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克服避免不一致倾向对人生来说十分重要,不然有很大的可能就会带着巨量的错误观念进入坟墓,这是一个悲剧,对我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我周围很少见到有人会进步,菜的人一直菜,在这点上,时间的力量并不是很大,时间并不能使人被动的进步。当然也有进步的例子,但是真的很少。成功的人往往都能持续进步,勇于不断刷新自己顽固观念和陈旧的认知。那么如何克服避免不一致倾向对人的负面影响呢?

  1. 假定自己的所有认知都是可以被推翻的。任何听起来离谱的认知,都是值得进行深度思考的。具体执行时,在你心里远远不如你的人的意见,也是可以听的。

  2. 在尝试新概念并进行行动时,不要担心失败,失败了没什么,又死不了。尝试多了,就养成了勤于“更新大脑”的好习惯。

  3. 从心底里尊敬那些你认为“胆大”的人,并撇弃你之前对于这些人“幼稚”的评价。你觉得他们”胆大“,只是因为他们做了超出你认知的事情,超出你认知的事情并不一定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