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持持续的强烈的愿望

读完稻盛和夫《活法》,第一感受是发现了自己和之前的不同,警醒到自己最近两年心底有一些习惯安逸,而失去了读博士之前时常鞭策自己的习惯。

在美国读博士这两年多,明显感觉焦虑感和工作强度都比大学和高中都少很多,这是一个很严重的怠惰,甚至出现了拖延症。我博士之前是从不拖延的。在我的印象里,我在大学期间曾经发出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有人有拖延症?我不能理解拖延症在心理上是一个怎样的形式。比如我的某一位室友L,任何一个非常简单可以5分钟弄完的任务,都会拖很久半天甚至一天。具体表现是做任何事都容易分心,手机不离手,大学四年基本宅宿舍不出去。我看的出来他很痛苦,不能控制自己。而我在大学,手机是完全不会影响我的,我在工作的时候是体察不到手机的存在,任何事情都是想到去做。但现在,L的症状出现在了我的身上,我需要刻意去控制玩手机的时间,这让我感到很恐惧,我很害怕会成为L那样的人。

现在我和L当年所处的情景十分相似,第一是实现了处境的巨大进步, L高考超常发挥,处境进行了一个大的进步,所以他十分满足于现状。第二是目标短浅。L毕业就想去家乡找个活干,在他眼里在我们的大学毕业就是铁饭碗,他已经知足了(目标短浅)。我也是经受了一个处境的巨大进步(从国内的本科去美国全奖PhD),同时心底定的目标有点短浅(或者说不清晰)。这就导致我心里的信念就是摇摇欲坠,十分不坚定。这两点都可以说是井底之蛙,没见过世面。所以说,家庭条件好的,本身就处于社会顶层的人,更容易成功(比如比尔盖茨),由于我的进步太大了,所以就越往后冲力越小,加速度越小(经不起成功)。前期我还能鞭策自己,现在我鞭策的动力都小了。我估计这也是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另一方面,我在这个博士这个学校,没有遇到比较厉害让我敬佩的人,这就更导致我信念更加不坚定而安于现状。这种自我满足并不是我厉害导致,而是我身在井底而已。天空才应该是我的极限。

就像稻盛和夫所讲:人不仅要经得起失败,也要经得起成功。

  1. 修炼一个坚强的信念,远大的志向,就好比是内功心法,是努力工作的核心。参考我之前完成每一个milestone的经验,每当我想得到什么东西(比如高考想上某个学校,去美国读博),我每天日思夜想都是这个目标,吃饭的时候想,睡觉的时候也想,最后我的目标都实现了。这也就佐证了一个强大内功心法的重要性。

  2. 要提升紧迫感,学会自我鞭策。心底每次工作不动就告诉自己,自己很菜,不再努力什么都干不了,对待麻烦的事不找借口。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利于自己的自尊心鞭策自己,每时每刻暗示自己差的很远,自己还很差。读博以来,我再也没有紧迫感了,我现在需要找回来。

  3. 不要再看周围的人,要看世界其他学校所有的人,想象那些最厉害的人都是你的同学,从而跳出井底。

  4. 不找借口,当天清醒时设置的目标就一定要完成,强迫症式的完成。

另外,内功心法上还有一点感悟。自我鞭策批评应该占绝大多数(70%),盯着目标幻想应该占30%。人总是懒惰的,自我批评还是起到绝大多数作用,盯着目标幻想是一个调味剂,不能多,但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内容来自《活法》

人生中,在要成就某件事的时候,应该以一状态为目标,作为实现的过程,“深刻思考直至清晰看见”。换言之,就是要有持续的强烈的愿望。

成功的基础是强烈的愿望。也许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不科学,是单纯的精神论。但是,不断地想,不断地去思考,我们就将在头脑中“看得见”即将实现的现实。